首页 > 专项答题 > 详情 返回
【专项答题 】 用科学让谣言无所遁形
来源:北京市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北京科普发展与研究中心 |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24日

有人说电水壶烧的水会致癌,这种说法对吗?睡光板床真的可以治疗腰椎病吗?大白菜长裂了是因为植物激素用多了?有人说太阳已进入老年,将没有光照作用了,是这样的吗?有人说燃气起火时,如果第一时间关阀门,燃气瓶就会发生爆炸,这是真的吗?……这些问题,大多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真真假假,让人一时难以准确地识别。

谣言,特别是网络谣言,科学知识类谣言,已然成为全社会的公害。它们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在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新技术背景下,互联网“去中心化”,人人都可发布、传播信息,更给流言或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

要打破这些谣言的传播,唯有依靠理性的头脑,冷静地分析,谨慎严肃地求证,用科学让谣言无所遁形。为了增强公众识别科学类流言、谣言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2023年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推出“聚辟谣之力 扬文明之光”专项答题活动。

公众通过答题,将会了解到很多科学流言、谣言的真相,涉及饮食用具的使用、食品安全、健康生活、日常生活常识、消防安全等各个方面。

扫描下方二维码

参与“聚辟谣之力 扬文明之光”专项答题

本期专项答题活动旨在提升公众对于科学流言、谣言的辨识能力,提高公众基本科学素养,得到了北京市妇女联合会、北京食品学会、北京医学教育协会、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电信博物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协会、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背景知识

各种真假难辨的流言、谣言可谓是社会的一大公害。《2019年网络谣言治理报告》显示,医疗健康、食品安全、社会科学是我国网络谣言的三大高发领域。

流言、谣言的产生有很多原因,如利益驱动催生谣言。比如前几年新冠疫情期间,一篇名为《武汉华南海鲜市场供货商的忏悔书!曝光巨大黑幕!》的微信文章突然爆红网络,据《半月谈》杂志2020年第7期的报道,该文章因成为爆款文章最终获得广告收益4万多元。这类利益驱动的造谣传谣灰色产业如同营销,炮制的谣言蛊惑人心、颠倒黑白、捏造事实、恶意炒作、唯利是图、没有底线,他们造谣传谣的唯一目的就是追逐点击量。唯利是图已成为谣言盛行的重要原因。

还有真相缺位滋生谣言。除了利益驱动的造谣传谣外,权威信息的缺位也成为了滋生谣言的一大原因。1947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提出了著名的谣言公式,即:谣言=事件重要性×事件模糊性。奥尔波特认为,事件越是重大、事件的模糊程度越高,产生谣言的可能性就越大。从信息传播的规律来看,大部分事件特别是突发事件发生后都会形成短暂的“信息真空期”,但公众对信息的需求却在事件爆发的初期更为强烈,谣言的出现往往就是利用了这样的“真空期”。

还有一个原因是不少人不经考证,随意转发扩散谣言。特别是在朋友圈和微信群里,时常会看到一些让人忍俊不禁的谣言在被“认真”转发。这种现象之所以存在,一方面是谣言的内容切中了读者的关心,让人产生了亲切感;另一方面是很多人存有“宁可信其有”的心理,认为“信其有”不会造成什么实际损失,或许还会有“奇效”。他们缺乏对信息的鉴别能力和理性思考能力,容易盲目相信并随手转发。这种对未经证实消息的随意转发可能无意中充当了谣言的“二传手”,促进了谣言的扩散。

对于各种流言、谣言,我们一定要态度坚决,以科学真相扼杀谣言。比如新冠疫情期间,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迅速建立起了疫情防控信息的发布机制并不断完善,在疫情防控信息公开中起到了“压舱石”作用。在科学传播方面,国家卫健委成立了以钟南山院士为组长的高级别专家组,架设起了疫情防控与公众之间的科学之“桥”,成为引导全国人民科学应对疫情的“主心骨”。

还是要以科学辟谣对抗谣言,2013年8月,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千龙网等发起成立了中国互联网史上的首个辟谣平台——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辟谣平台以真相对抗谣言,成为一种颇受公众欢迎的新的科学传播模式。

最后是以科学教育终结谣言。谣言之所以泛滥,根本原因在于公众缺乏足够的科学素养,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培育良好的科学文化才是应对谣言的根本。以有效的科学教育铲除滋生谣言的土壤,并最终让谣言无所遁形。

2023年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设置每日答题、限时挑战答题、PK答题、专项答题等不同模式,可以让公众在碎片化时间利用“小屏”提升科学素养。

同时,大赛还将从解读国家战略、前沿科技、社会热点、科学(家)精神、应急科普、科学辟谣等不同角度,与相关单位合作开展不同主题的专项答题。